坚果r1深度体验,锤科终于「真·旗舰」
顶级性能、配置丰富,手感上乘、logo完美。
外观乏陈、压感鸡肋、优化缺失、营销失格。
「资深」锤粉。购置、使用、收藏了锤子科技所有机型。从t1至r1、从2014年至今,至少有一部smartisan作为主力机使用。
作为一名比较「瓷」的锤粉,锤科每每发布新品,自然会bb几句,这似乎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。
但所谓:“张骏曾为槐树赋,杜陵不作海棠诗”。
以锤粉身份来评述锤科产品,是否能够完全客观,又很难说… 终究绕不过个人对锤科产品的理解与情怀,绕不过以罗永浩为代表的锤科「非主流」的ag真人官方的文化。也许某些评述会不自觉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。但对于坚果r1产品本身,保证有一说一,严谨客观。
为了区别「个人」与「严谨」,下文中
当用「老罗」记叙时,就是普通的陈述。
当以「罗老师」来进行描述时,请相信我是认真的。
当说「浩哥」时,嗯……那一定是一种调侃……
首先,做一张「年鉴」图。了解一下坚果r1的「前世今生」。
碍于资本资历、规模体量等因素,锤子科技2014年成立至今,加之坚果r1共8个机型。即使将m1/m1l拆分成两个型号,也不过9款机型。机型数量上较之友商可以说非常少。产品矩阵一目了然。
虽然机型仅有8款,但「系列」却有4个:t、m、坚果u、坚果pro。如果硬是把坚果r也算成一个独立系列,那将有5个系列。
2015年,锤科在t系基础上,创立子品牌「坚果」,发售坚果1。
内部型号「u」,是否象征「under」不得而知,但「坚果」确立之初的定位确实与「魅蓝」、「红米」类似,是对低端产品线的一种补充。而后t系雪藏。
2016年,发布m1/m1l。m系强调高配置,m有肌肉(muscle)寓意。以及smartisan 3.x加入新功能one step,命名「一步」,致敬阿姆斯特朗登月(moon)。
2017,发布坚果pro,坚果pro2。
2018,发布坚果3。即坚果u3。显然坚果u系和pro系在序号上「共享cd冷却」,由于坚果pro 2的存在,将不会再有坚果u2。
坚果pro的相对成功,让「坚果」品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。藉r1发售,锤科将旗下手机品牌正式统一中文命名——「坚果」。
r1,是「revolution one」缩写,意为「革命」。
至于革什么命、革谁的命,那就关乎tnt,本文中不做展开。
今天的主要内容有:
锤科自诩是「设计驱动型」、「软件驱动型」公司,当然还有戏谑的「发布会驱动型」。
如果「老罗相声」亦可算是锤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那么锤科的「自我认知」是完全正确、准确的。也正是这样的企业基因收获了锤粉,下文自然也会偏重r1的设计和软件,即外观设计和smartisan os。
没营养的「开箱」部分,略过、略过!直接聊机身外观。
据说……
「业界只有两家公司渲染图不作弊,一家是苹果、一家是锤子」
「锤子手机的真机,永远比渲染图好看」
对于以上的媒体评价,个人信服。
t1至r1,经历锤科8部手机。开箱上手的感受或惊艳、或惊喜。即使是相对「失败」的坚果u1和m1l也没有过落差和失望。在这一点上,罗老师有「沾沾自喜」的资本。
r1总体上沿用了坚果pro 2的id设计。就外观而言,r1更像是坚果pro 3、甚至pro 2s一样存在。
在「常规」状态、默认ui下,坚果pro2/r1看起来几乎没有区别。开启「大家来找茬」,仔细观察。最大的差异自然是额头部分。以及pro 2屏幕四角都是圆角处理。r1的屏幕上方是圆角,而底部是直角。
坚果pro 2的正面是有下巴、有额头的,r1朝「全面屏」更进化一步。
这种俗称为「美人尖」,或者……「独眼龙」的异型屏设计被浩哥鄙视,称其「丑出翔」。
这发生在坚果3发布,锤子科技2018春季发布会上。彼时、4月9日……
也就是36天后的5月15日,锤科将发布坚果r1。
36天……
一部手机的研发周期,通常需要8-12个月、甚至更长的时间。在老罗公开呛声异型屏「丑出翔」的4月9日这个时间点上,坚果r1至少完成了工程机。
也就是说,老罗明明知道自家的产品已经采用了「美人尖」异型屏,却仍然「喷击」这种设计「丑出翔」…… 作为ceo,这种行径很是让人费解……
在过往,似乎有很多「案例」证明了浩哥擅长打脸,尤其是打自己的脸。背后原委,也许有企业生存的尴尬、也许是科技拐点的无奈。也许还有很多大众不得而知的内情……但舆论断章取义的以讹传讹,已然将一件件「打脸」事迹「锤实」。
这次r1的「美人尖」与浩哥之前的言论算不算打脸呢?
事实上,浩哥的「底气」来自r1对「美人尖」的改良方案。
r1可以通过ui美化,对屏幕额头部分加以黑色填充,将异型的部分「抹平」。至少在视觉上很大程度的规避了异型屏带来的「丑」。
这是一个在软件层面上很讨巧的设计。准确的说,坚果r1的屏幕比例是18.7:9,去除美人尖部分刚好是18:9。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体现出锤科对于手机软/硬结合的理解及用心和思考。
值得一提的,小米8的方案异曲同工。miui也加入了通过ui将「刘海」部分「抹平」的功能。
随着科技、工艺的发展革新,手机领域在2017年来到「全面屏」的拐点。而「柔性屏」、「屏幕排线侧装」、「导管式听筒」等不同的技术又将全面屏大致划分出了几个「流派」。小米8与坚果r1的全面屏方案属于同一个「流派」。同样是去额头 隐藏听筒 异型屏。
至于通过ui美化异形屏这项改进到底是谁「抄袭」了谁,以及浩哥怼异型屏「丑出翔」算不算「打脸」。个人认为这与历史上那些「罗氏打脸」事件很相似,全凭如何去解读。
anyway,通过ui来改良美化异型部分、在目前阶段这种思路不失是一种折中的好选择。关于「美人尖」及ui隐藏功能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表现,下文详述。
自坚果pro加入了「the thin red line」,pro 2将其改进至机身侧边,「细红线」这项设计成为坚果脸谱的重要组成。
黑色版的r1秉承了这个设计。
也许白色无法体现「红与黑」的反差美感,甚至白底 红线看起来有些违和,白色版的r1将其取消。
「细红线」的设计灵感,来自克里米亚战争。是军事史上以少敌多的代表性战役之一。
实际上,「thin red line」又是一句俚语,代表「以寡敌众的勇士,坚持原则的少数」。如果「过分解读」这个设计的引申含义,它几乎可以代表罗老师强调的态度与精神,也映射着锤科一直以来在业界的境遇。
侧键/sim卡槽的位置,r1稍有差异,但总体布局基本一致。
「闪念胶囊」发布时,首次在坚果pro上出现的「闪念胶囊键」。这个按键一直传承至r1,但r1将其更名为「快捷键」。关于其改进,下文详述。
如今、多数人在生活中对于手机的使用、把玩频率已经呈「不正常」强度态势。一天下来,触碰手机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物件。如此,手机的握持感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。
甚至在手机「千机一面」、外观趋同的当下,「手感」成为众多厂商追求差异化的一个突破口。
而锤科过往的手机产品,「手感」在其工业设计侧重上的优先级一直很低。除了「无断点中框」的t2在当时来讲手感尚可,t1、坚果pro甚至可以用手感非常差劲来形容。直至采用2.5d玻璃背壳的坚果pro 2,手感环节不显得那么短板。
承袭pro 2设计的r1,机身结构依旧是中框 背壳。背壳材质依旧是玻璃。不同的是r1升级为3d玻璃背壳。这意味着锤科认识到了「握持感」对于一部手机的重要性。
3d玻璃背壳立竿见影,大幅拔升了r1的手感。
个人「盲触」坚果r1和pro 2,可以瞬间以100%正确率判定出结果!但有很多关于r1手感「逆天」、「无敌」的评价,个人觉得「过誉」了。虽然r1藉3d玻璃背壳干掉t2,成为目前锤科历史上手感最好的机型,但是与时下手感「绝度一流」的机型比较,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
个人很在意手机的手感,对此颇有思考。但是「手感」、终究是一种感知。描述感知,难免抽象、主观。且能够决定一部手机手感的因素又很多;材质、工艺的不同,差之毫厘、谬以千里。以及「抛开尺寸谈手感,都是耍流氓」…… 手感好or不好,似乎很难通过某种描述来界定。
但是「感知」存在「阈值」,当阈值明显超过或明显低于时就很容易判定。譬如……34d和34c摸起来的差异不是很大,而34c与34b摸起来就会有相当明显的差异…………
就目前个人接触过的机型,小米mix2一体全陶瓷版和魅族15的持握感就属于当下的「绝对一流」。
请无视个人的mix2陶瓷背壳已经碎裂的事实,怪糟心的……
一方面是材质,一方面是结构。
材质方面,mix2的陶瓷、魅族15的不锈钢铝,都有比玻璃更好的触感。
结构方面,mix2全陶瓷版和魅族15都是一体化背壳。没有中框,就没有棱角过度的突兀感,握持就会更加贴合。换言之,只要「中框」存在,握持感就很难在时下跻身「绝对一流」。
已知小米8将中框做了「收弧」处理,到小米之家体验mi8重点关注了这个环节。
坚果r1、小米8中框部分的对比,明显可以看出mi8的中框做了与背壳的随型处理。
如此,在屏幕尺寸几乎相同的条件下,mi8的握持感稍好一些。
个人对此的结论是:6寸左右屏幕 中框结构的条件下,r1的手感水准在目前是完全可以跻身「一流」的,但距离「绝对一流」,还差那么一丢丢。
外观部分的最后,是一件「小事」—— logo。
在r1之前,锤科历史机型中,t1、t2、坚果pro的logo最具质感和美感。也有由于材质所致而毫无美感可言的坚果u1及m1\m1l。
还有「里程碑」一般的意义的坚果pro 2。它实现了logo 指纹功能的整合。这几乎是锤粉心中的「幻想」,是锤科势必要攻关的项目。单凭这项功能的实现,将坚果pro 2放到锤科「t」系、以t3身份发售亦当之无愧。
但很显然,它并不完美。
功能虽得以实现。但在视觉上,坚果pro 2的logo实难称的上「美」……这对于「设计驱动型」的锤科,显然是「半成品」。
经过努力改进,坚果r1的logo终于到达「终极版」。对于锤粉而言,这绝壁不是一件小事。
无论在功能性、视觉感受、装配工艺上几乎毫无瑕疵!
「完美,是可以达到的」
外观部分小结:坚果r1沿用了pro 2的id,严格的讲、在工业设计上并没有质的革新。但在pro 2的基础上,屏幕更加趋近全面,并针对异形屏做了一个讨巧的方案。
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:
1、采用3d玻璃背壳。相对锤科其他产品,手感的大幅提升。
2、指纹logo终于完美。
抛开摄像头,一句话参数:骁龙845,6g内存起,有8g版本。6.17寸in-cell压感屏、3600mah电池,线性马达,标配nfc。
也许是受一代枭雄jobs及伟大企业apple的影响,锤子科技、或者说老罗一直倡导「垂直优化」,强调「用户体验」。对纯粹的硬件性能嗤之以鼻。此间r1搭载了时下最顶尖的soc骁龙845,罗老师依然强调这是件「很无聊」、「没有意义」的事情。
虽然「跑分」这件事,尤其是用antu**跑分的确毫无意义(下文详述),但过分的表现出对硬件配置的不屑就显得有些「耍流氓」……
就目前,国内厂商「制造」手机的大部分配件都是「拿来主义」。无意诋毁,这种行为、究其本质就像是电脑城「攒机」的小贩……当然这无可厚非,至少提供了装机思路和diy的过程。但是,你特么装一台「赛扬」的机器,然后强调这样的配置「够用」,然后卖「奔腾」的价格就让人感觉日了狗……
亘古不变的真理、硬件性能是功能体验的必要保障。
如果条件允许,我们一定更喜欢v8、甚至w12的车……
即使是一向强调「用户体验」的apple,事实上其硬件性能也一直是独步江湖。放眼apple产品线,iphone a系处理器的性能一直是领先业界一代的事实存在(骁龙845终于追平了apple a10)。mac全线x86处理器没有i3,至少i5起!业界最先尝试ssd,最早发布高分辨率retina屏幕等等……在这样的基础上,apple才有资历资格去大谈特谈「用户体验」。
抛开理论部分、说实际。
假如某人第一次接触smartisan os、第一次接触锤科手机的机型不巧的是坚果u1 ……oh my god…那将直接摧毁锤科品牌口碑,「锤子」、「坚果」品牌恐怕至今还在其购机黑名单中……
骁龙615在当时严重低于「平均值」,羸弱的性能让坚果u1卡出幻觉,何谈smartisan os的纵深功能?这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!个人的坚果u1甚至都没插上过sim卡就装盒压箱底。
甚至可以再试想一下彼时的m1/m1l,如果没有满血821……销量怕是会更加惨淡吧……
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
所幸,这一次r1在配置上没有「耍流氓」,甚至足够诚意。
这样的配置在时下足够豪华,甚至可以说「遍身罗绮」。放在任意厂牌上,必然亦是「旗舰」级机型。
我们来「跑分」……
「跑分」这个事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可以将性能数字化,就有了具象的参考。
而「跑分」这个事,又挺没意思的。因为某些跑分软件的结果完全没有参考价值……
geekbench表单对比,骁龙845的性能不出意外的、发挥正常的、遵循规律的……追平了上一代apple a系处理器……如此,也就是android平台的最强soc了。
也就是说,在目前的android阵营中,在性能上坚果r1与其他所有搭载骁龙845的机型并列第一,不分伯仲。一如罗老师在r1发布会上强调:「大家都是845,又能差多少呢?」
是啊,能有多大差距呢?
但是在antu**的「次元」里,同样的845装载到不同厂牌的机型后,是会有很大「差距」的……
目前搭载845的机型在antu**表单上成绩大概是23w-27w之间,且骁龙845并不存在高频or降频版。
然鹅……小米8发布会上公布antu**分数 ………… 30w
30w ……啧啧……
哪怕是搞到29w ,也算良知尚未完全泯灭。30w …「节操」的「操」怎么读?看我口型:cao……
有了目前最强soc的加持及豪华的硬件配置,坚果r1面对大部分使用场景「气定神闲」。
下面是一段很「腻味」的环节,关于硬件的一些测试…
在进行测试之前,我预估一下:adreno 630跑游戏自然快的飞起,时下主流手游都能满帧运行。依然存在发热现象,但在可接受的范围……
我猜、测试结果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。
一段视频,演示游戏过程。
《王者荣耀》大乱斗,10人同时放技能时,帧率会有波动。《刺激战场》大范围场景转换时,帧率会有波动。当然,这些「数据」如果不是监测,是完全感觉不到的。
坚果r1玩《王者荣耀》、《刺激战场》,体验非常流畅。感觉不到任何「掉帧」、「漂帧」。
只是监测的数据并没有跑「满帧」。当然,这存在很多因素,最大的因素就是针对性的优化。
除了「满帧」,发热现象也超出预期……
持续运行游戏,表面温度达到了44℃ ,体感明显。
ufs 2.1
这没什么可讲。
当然,也必须是ufs 2.1,不然咋用tnt……
线性马达
坦率的讲,目前这项配置的存在感并不强。
首先、r1设计上没有按键,哪怕是假按键。所以并没有mback式的交互,这一点,让线性马达的存在感至少减半。
其次、smartisan os系统级的应用/功能也没有太多可以调用马达交互的场景。目前最能体现出这个马达的交互是「force touch」和「上划手势触发」,下文详述。
如果接触过apple的taptic engine或魅族15的 mengine,再来感受r1的马达震动就有很「廉价」的感觉……触发不柔和、回馈不明晰、段落感拖沓……总之就是不「脆」。
如果魅族15做到了iphone taptic engine的「八成」功力,那么r1的线性马达大概……做到了魅族15的「六成」吧……不能再多了。
但在这样的马达条件下,锤科还是玩出了新高度……来电振动的频率、段落感是铃声的节奏决定的。
多年前使用过一支「波导」手机曾有类似的功能,在智能机时代这个「带感」的功能已不多见……
双降噪麦克风
坚果r1搭载了「双降噪麦克风」,大众意义上的降噪麦克很好理解。但这个「超什么东东、声什么光光、波什么西西……麦克风」…… 不懂…不是很理解。
发布会上演示了朱萧木的电话录音,降噪效果非常惊人。个人也尝试在嘈杂的环境中测试了一下,效果确实牛掰……
性能/配置部分总结:
锤科少有高配的机型,高配到时下的旗舰水准更是难得。
如果从配置侧重上来看,坚果r1似乎传承了m1的基因,像m2一样存在。
当然、骁龙845/ufs 2.1也许是为了tnt更好的基础,1t版本最能体现出这方面的用意。
说好的不提tnt,但是在性能/配置板块似乎又绕不过……
就提几句:
在2018 wwdc,apple也表达了或将打通mac与iphone软/硬件的发展思路。不置可否的,tnt的理念势必会成为未来的趋势,罗老师对于科技发展的嗅觉亦很敏锐。
但,锤科的「子公司」apple……有着「母公司」千倍的体量。具有完善的生态产业链,具备深厚行业经验沉淀。有性能逆天的处理器研发能力及完全自主的os。相较这样的「子公司」,锤科的产品、创新如同「耍小聪明」一般……「revolution one」称得上「革命」的仅仅是理念,诸多狂言妄语也实难「吓尿」活在2018年的人。
但其正面意义是:以一部桌面主机的性能标准来装配一台手机,这手机的配置一定不错……
人类提出的、半导体领域的「摩尔定律」,在2016被打破了……无论桌面or移动平台,都卡在10ns上,进而各个芯片生产商都开始无奈「堆核」,眼睁睁看到晶体管发展到了暂时的瓶颈……
在这样的背景下,手机厂家开始另辟蹊径,着手「软层面」来激发硬件潜能。从2017至今,从华为麒麟970的npc到apple的a11 bionic。再从今天魅族的one mind互联计划到华为「很吓人」的gpu turbo……甚至工业机械领域的大众汽车都开始「卖软件」……audi很多车型的高功版/低功版的发动机是「一毛一样」的,但软件上区别调校后售价差别不小……
在准备好「纸尿裤」、等待浩哥的那段时间里,笃定相信锤科会带来诸如「仿生」、「神经元」、「高级ai」一类可以提升运行效率的革新。
结果……ma蛋!
猜错了……似乎也是「合理」的。
这也许是业界的一个重大拐点,类似「仿生芯片」等技术,其研发条件并不是「小厂牌」可以负担的。未来、也许目前这种「攒捯」些配件,再在开源系统上优化个os,搞些新工艺新材质的手机厂商将不复存在……
而如果这个拐点冥冥中真的存在,首当其冲的,必然是锤子科技……
iphone 10周年,跳过9代直接「x」
小米8周年,跳过7代直接「8」
最狠的就是魅族了,跳过8-14直接「15」……
锤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被业界玩坏了的命名梗。
坚果r1机型已然「revolution」,那么在锤科6周年之际,smartisan os 跳过5直接「6」……
至于tnt的v6.66…… 不在本文讨论范畴。
他强由他强,清风扶山岗。
它6由它6,逗比没得救……
我们只谈r1,只谈手机……截止日前,r1可升级最高版本是smartisan os v6.0.3.1。
在过往,smartisan os大版本号迭代时,通常会增加「大」的功能。例如v3.x,v4.x了「one step」、「big bang」、「闪念胶囊」。而这一次并没有显要的新功能,smartisan os 6更像是针对r1、对全面屏做了一些丰富、优化。
碍于篇幅,smartisan os过往的功能不在此赘述。
关于smartisan os 6的新功能,了解一下……
状态栏风格
它并不是「非显即隐」。可以通过「自适应」来自定义特定程序是否遮挡「美人尖」。
但是在横屏(全屏)显示场景时,状态栏风格会「始终隐藏」。
force touch 压感屏幕
坚果r1搭载了in-cell压感屏,有了硬件上的支撑,自然赋予其交互功能。
为了让force touch在锁屏场景更易用,smartisan os改进了面容解锁的机制,加入「面部解锁后停留在锁屏」。
当然这是一个可选项。
目前「压感」可实现的交互还很有限。
只支持三个场景:锁屏、图片、文本。且交互选项虽然可以改动,却只能替换系统已经预置的项目,不能完全自定义。目前系统预置的项目也不多。
在实际使用中,「压感」暴露出的更多不尽人意。
1、图片,按压交互并不能支持所有使用场景。实测发现、系统自身相册、微信、qq中的图片能够支持压感。但是其他淘宝、头条、微博、甚至浏览器中的图片都不支持。
2、文本,压感操作与big bang功能「冲突」。操作时需要格外留意手指与屏幕的接触面积及按压力度。在「智能手机」领域,操作起来「不自然」的交互都是反人类!
3、锁屏,默认的选项非常不合理,且不能自定义交互项目。在有指纹快捷付款的前提下,默认支付宝/微信扫码付是完全多余的。
实际上,force touch的很多功能是与「one step」重叠的。对于拥有「one step」的smartisan os,压感似乎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。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压感而压感。
个人将压感功能开启的唯一意义就是锁屏场景可以直接调用微信「扫一扫」……
在6月8日的v6.0.3更新中,锁屏场景下增加了呼出「自拍」,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更深的交互应用在force touch上。
多任务/到桌面/回上一级
这是smartisan os 6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功能。
事实上,它并不能算做一项完备的新功能,确切的描述是一种迎合全面屏的交互方式。用「上划」替换「点触」,从而取缔全面屏上的虚拟按键。
类似的功能在android 3.x时已经有第三方控件可以实现,比如多年前的「点心桌面」就提供类似的功能。这个本不算创新的功能,应用到全面屏手机上却带来创新的奇效。让人印象深刻,体验舒爽!
视频演示:注意,通常视频配音的普通话都很标准,但我的「标准话」说的很「普通」……
作为smartisan os的功能,这项交互并非r1独占。同样是全面屏的坚果pro2虽然系统版本目前还不能升级至6.x,但在4.2版本中也加入了这项功能。而坚果3,坚果pro有实体按键的机型则没有将其加入。
此外,miui 10也加入了类似,以及更丰富的针对全面屏的优化交互。显然,在全面屏时代这项交互方式会像曾经的mback一样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smartisan os 小结:毫无疑问,smartisan os是锤子科技的核心竞争力。这是个人成为「锤粉」主要因素,同样是一直使用锤科手机作为主力机的第一要因。
从「后塞班时代」算起,个人购置/使用/收藏的智能电话至少也有100部 。抛开个人审美及个人习惯沉淀,在功能的易用性、创新性、丰富性以及系统ui美感等多方面综合考量,smartisan os在个人认知维度里目前排名第一,miui与flyme并列第二。
至于ios……并不是平台不同而不参与比较,而是在迎合国人习惯及易用性上ios几乎沦为最不易用的系统,上述任一os系统在易用层面上都将其碾压……
如果不关注、不尝试去使用smartisan os一些特色的、纵深的功能,权当它是一部android机去使用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。它具备完备的android系统功能和交互逻辑。
就像某天你进入一辆你从未接触过的车型(系)里,你当然也能够行驶出发、将其驾驭。但是,当你想打开定速巡航、自动雨刷、座椅加热等等一些不常用的功能时,你就会按照个人的逻辑去判断这个功能的触发装置「应该」在哪个位置。进而,你就会去那里找寻。
而那个或按钮、或旋钮、或拉杆的装置刚好就在你判断的位置,你按照自己的逻辑或拧、或按、或踩的去操作它,很可能刚好实现了你想要的功能……与这说明什么呢??
你很聪颖?也许……
你阅车无数?也许……
实际上,这说明设计者从业经验深厚、产品思考用心。而这种「如我所想」带给人的体验与感受,仿佛产品有灵魂……
smartisan很多细节上的功能,就带有这样的意境。
包括不限于「多图标拖拽」、「截长屏」、「便签自动生成长图」、「定时静音」、「预置快捷短语」、「远程协助」等等功能的首创、首发都是在smartisan os上。
以及锤科「三板斧」:one step、bigbang、闪念胶囊。
如何定义这些功能是「创新」还是「微创新」,仁者见仁。
只是……某项软件功能在初初使用时是不觉惊艳的。而当突然缺失,才得以体现出它的宝贵。
我想、如果这世界压根就没有过锤子科技,上述功能同样也会或早或晚出现。
但在这个时空里,不能否认锤科的思考与行动对业界的影响,以及为了更适合国人使用习惯,在深度优化改进android系统过程中smartisan os做出的杰出贡献。
坚果r1双摄方案 imx363 imx350。imx363几乎是2018年顶级成像soc的代表。
被dxo誉为「东方明珠」的mix2s,主摄即是imx363。
单凭这支顶尖的soc,坚果r1的成像能力一定很强,至少不会太差……
样张:静物 ↓
原图放大:局部放大后依然能保持很高的还原度。↓
样张二:逆光环境。在「大逆光」条件下拍摄,曝光准确度尚可,细节保留全面。↓
样张hdr对比。未开启hdr ↓
开启hdr。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开启hdr,色彩更加饱满。↓
但是hdr在合成算法会丢失一定的细节。左:开启hdr ↓
一组变焦拍摄:↓
以上,也就是光线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下,r1发挥出了imx363应有的素质。没有很明显的缺陷。
以下,重点聊一下夜间拍摄。
首先确定一下拍摄环境,拍摄时间pm 8:00左右。选择画面中最高光的部分为对焦/测光点,成像如此。↓
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。如果以江面为测光点 ↓
虽然大幅提升iso使画面不够纯净,但、天空能变蓝…… ⊙_⊙
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人像,不同的测光点效果:↓
如果完全不顾及背景高光处过曝、干预ev值加大曝光补偿,前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:↓
如果不细看背景已过曝、天空已满是噪点,这仿如白天拍摄。
夜间拍摄,也就是光线条件不好时,永远绕不过加大iso后的噪点,绕不过暗部缺失细节,绕不过泛紫,这是光影领域的世界性难题。何况手机乎。
但r1、imx363在噪点控制方面有了相当长足的进步,至少让手机在夜间环境不再是「完全没法拍」。
iso800 vs iso 1600 ……
如果不上脚架,不用慢门。单说将iso拉到1600,即或是canno eos,过半机型也未必能将噪点控制到这种程度。
这是soc改进 算法精进 调校经验沉淀的综合结果,让手机弱光成像在2018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。
最后吐槽一下坚果r1的背景虚化……这…… ↓
当然、并非每一张都会如此糟粕,个人也没有刻意挑选一张效果最差的为了吐槽而吐槽。
而是坚果r1的背景虚化,真的还停留在业界一年前的平均水准,拿不出手……
于自拍 / ai美颜… 个人选择性跳过这糟心的部分……
原因有二:
首先,爱自拍的都是姑娘。而姑娘怎么会选择smartisan手机呢?还来看测评体验文?这并不是我个人主观,锤科ceo认知亦是如此。
其次,我很难想象会看手机测评文的爷们会拿手机玩自拍……还美颜………………
不过听说、据说…美颜自拍方面……貌似,好像相对过往也得到了很大的提振……
录像方面,坚果r1支持防抖,实际表现优异。
录制出的视频虽然保持1920*1080分辨率,但实际是比录像时取景器画面「小一圈」的。
这是一个广泛运用的防抖机制,为了合成平稳画面,对边缘部分的剪裁是必要条件。
相机部分总结:拍照一直是锤科手机的短板,短板中的短板!坚果r1将短板补平是情理之中又让人意外。
情理之中是imx363决定了下限,不会太差。
意外惊喜是锤科手机的成像能力「突然」达到了旗舰水准。
藉此,锤科终于「有底气」加入了「相机水印」……
呃……除了r1,锤科其他机型还都没有相机水印功能……
坚果r1是国产首款真正意义上的qc4.0。
实际上,自骁龙835,qc4就已经提出存世了。但不知为何、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。各个厂商也非常有「默契」的绕过qc4。r1全面开启国产机qc4.0时代。
qc4.0是真正的type-c to c。
充电器是全新型号cd106,最大能支持18w充电。
实测,亮屏稳定在14w 。息屏时,能一直保持16w 的功率。
40分钟可充至50%,80分钟可充至90%。较之qc3「越充越慢」,qc4充电过程1%-90%能够一直保持输出线性平直。
无线充电
作为2018「旗舰」级机型,无线充电似乎是不可或缺的。
坚果r1支持第三方无线充电器,但是「端端正正」的放置却无法充电。
届时,手机会自动提示充电线圈的位置,示意调整摆放。
使用小米无线充电器,监测输出功率在7w 。
使用锤科为r1设计「闹钟无线充电座」,输出功率惊人的接近9w。这几乎是目前市面上功率最大的无线充电。
从12:54至04:54,4个小时完成了1%-93%充电,大约每小时可充20%的速率。
4个小时充满3600mah,这惊人的成绩让无线充电不在是噱头、具备了实用价值。
抛开充电性能,「闹钟无线充电底座」这个配件体现出了锤科在设计上的思考与用心。
外观上简约素雅,无论放桌面、亦或是摆床头都很靓丽。
权当它作为一个手机支架,也很实用。
当然,事物都具两面性。
在没有手机摆放在上面、它单独存在时…… 看上去很sb………
过往、写过很多关于锤科产品的文,标题差不多都是《一个锤粉眼中的xx,迄今最好的锤子手机》。这样的评价,依旧适用坚果r1。
好好的一部旗舰机,却引来大片负面舆论。而让人分裂的是这些「骂声」还都不是针对r1这部手机……
如果,如果没有「吓尿」伏笔,正常发布r1,tnt作为彩蛋的话……
也许,也许r1目前局面会更好一些……
end